ob欧宝体育最新官网入口|登录

赣州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编辑: 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7-06-02


为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条件

1.发展成就显著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在国家、省深切关怀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全市上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210万人,比2010年增加16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在全省率先实施每个乡镇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75.1%。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6%。高中阶段教育持续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7.1%。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两所市属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坚持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深入人心,青少年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进入全省前列。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全市中职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15.3万名技能型人才,高校毕业生达13.7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教育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建立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每年惠及贫困家庭学生20余万人,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得到重点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城就学和升学考试待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断加强,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提升。11个罗霄山片区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餐政策,学生体质健康加快改善。城乡、校际教育差距缩小,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2014年,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签署了《关于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意见》,建立了部省共建联席会议制度。“部省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成为赣州教育独特名片,承担的国家、省级教育改革试点取得实效,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全市教育事业经费支出总量达484.7亿元,是“十一五”的3.4倍,年均增长18%。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改、扩)建校舍401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全面消除,校舍总面积达1151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三分之一。教师队伍不断加强,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加1.45万人,培养培训教师10余万人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提升。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教育振兴发展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全面推行“党建+”工作,基层学校党建基础进一步夯实,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

表1:赣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0年情况

规划目标

2015年完成情况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29.2

32

35.9

毛入园率(%)

62

65

75.1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32.3

132

132.4

巩固率(%)

93.3

94

94.6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23.2

25

27.4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万人)

10.3

8.5

8.6

毛入学率(%)

68.8

87

87.1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13.4

14

15.4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万人)

8.1

12

14

毛入学率(%)

25.5

36

36

2.机遇挑战并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期。教育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孕育巨大发展潜能,同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发展战略需要教育主动融入。市委、市政府提出“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迫切需要教育主动融入、积极对接、密切呼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培养和凝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人口变化需要教育优化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全面“二孩”人口生育政策出台、学龄人口规模恢复性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迫切需要教育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为所有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1006万,新增落户城镇人口80万,中心城市城镇人口达210万,城镇教育尤其是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将面临更大压力。

改革趋势需要教育创新探索。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赣州是部省共建的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务必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发展不足需要教育攻坚克难。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超过40%,预示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将加速增长。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需要,对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盼,对照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全市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总量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正视和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二、总体发展战略

3.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奋力打好‘六大攻坚战’[1],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4.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推动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坚持成果共享。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提高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多样化发展,构建开放共享、多元参与的教育体系,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和可选择的教育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新解决难题推动发展激发活力。按照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力争走在全国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创新的前列。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5.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在全省争先进位,基本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具体是: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加快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15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教育参与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努力使每一位公民在教育中获得幸福体验,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拥有者。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全市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性别平等原则,推进《赣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教育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素养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格局基本形成。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发展和完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服务网络。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扎实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更具活力,政校关系融洽;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确立,管办评分离稳步实施,教育督导更有实效,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教育。

表2:赣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十三五”主要目标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35.9

41

毛入园率(%)

75.1

85

普惠性幼儿园占比(%)

8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32.4

138

巩固率(%)

94.6

96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27.4

32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万人)

8.6

12

毛入学率(%)

87.1

92

特殊教育

在校生规模(万人)

0.2

0.25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86.9

95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13.8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85

9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1.5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6

22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德育为先。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教材的育人作用,构建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爱的德育课程体系,把德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辨别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爱家乡、爱家庭、爱自己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开展少先队活动和对国旗、国歌、国徽为主的礼仪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开展家教、家风、家训育人活动,落实家庭基本责任,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关心下一代成长,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家校社区合作育人机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模范人物和优秀家长言传身教、示范引领作用。强化诚信教育和诚信管理,培养广大青少年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构建赣州德育教育模式。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客家历史文化等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苏区精神进校园”“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注重对校史、校训、校风的文化内涵挖掘。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富有赣州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

7.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健康学校创建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装备,改革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班级、校际、区域三级足球联赛。普及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代新人。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学校按标准建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至少配备2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及重点青少年心理预测预警预防机制,为遭受伤害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提高青少年自我调适能力。各级财政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力度。

强化学校美育工作。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为导向,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逐步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鼓励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影视作品、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突出抓好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工作,弘扬赣南本土的文化艺术传统精品、经典,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开展艺术教育展示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两门艺术爱好。

8.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教育,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建设赣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

培育学生科学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特别是合作探究能力。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开展创新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9.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和国防教育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资源环境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绿色校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用新能源、新技术,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价,探索建立学校用电、用能、用水等资源利用统计和报告公示制度。提高校园绿化水平,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建设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校园。

增强学生法治意识。贯彻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全面推动“法治进校园”等系列普法教育活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发挥法治教育基地作用,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义务授课机制,实现法治教育常态化。加强赣州市第十一中学建设管理,积极探索重点青少年法治教育科学途径。扎实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升青少年法律意识。

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大中小学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突出抓好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紧贴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完善教育体系,改进方法手段,加大教育保障,加强检查督导,大力浓厚氛围,着力提高国防教育实效,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丰富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技能,不断强化国防观念。

10.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校园文化示范工程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基础,着力把赣南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特色文化。加强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素质提升。

改善社会育人环境。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和改进网络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

校园风光